為高水平工程科技供给沟通渠道(科技視點·加速培养国际一流期刊)

发布时间: 2023-12-21 08:13:21 |   作者: 党建专栏
返回列表

  科技期刊傳承人類文明,薈萃科學發現,引領科技發展,直接體現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明軟實力。從出台《關於深化改革培养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到推出“中國科技期刊杰出行動計劃”,我國加速培养国际一流科技期刊,夯實進軍国际科学技术強國的科技與文明基礎。

  著力打造国际一流科技期刊获得哪些效果?怎么進一步辦好科技期刊?科技版即日起推出“加速培养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系列調研報道,敬請關注。

  《工程(英文)》是中國工程院2015年創辦的全球發布、開放獲取的工程科技綜合性期刊。近年來,《工程(英文)》持續強化期刊學術品牌建設,尽力將期刊建立為高水平工程科技沟通渠道,推動期刊質量和影響力不斷进步。

  《工程(英文)》的影響因子從2018年的2.667进步到2022年的12.8,在国际工程科技綜合期刊中独占鳌头,先后入選“中國科技期刊登峰計劃”以及“中國科技期刊杰出行動計劃”領軍期刊。這些成績是怎么获得的?記者進行了採訪。

  2015年7月,中國工程院組織15位院士開了一次研討會,主題是“怎么辦一份国际一流的中國學術期刊”。彼時,剛剛问世的中國工程院院刊主刊——《工程(英文)》創刊號以“機器人和3D打印”為專題,刊發了一批國際一流水平的文章,獲得了海內外工程科技人員的好評。

  “隻有約到高水平的論文,期刊的影響力才干得到进步,构成良性循環”“无妨採取‘專題約稿’的方法,在全球范圍內尋找特定主題的好稿”“要尽力做大做強自己的品牌”“中英文同步出书,便利我國工程科技作业人员以母語閱讀和了解工程技術的先進效果,對促進國際學術沟通具有推動效果”……那次會議上,周濟、郝吉明、陳賽娟等多位院士專家為這本剛剛誕生的科技期刊獻計獻策。

  “我國工程科技效果水平缓影響力不斷进步,部分領域已經走在了国际前列,火急地需求高質量的科技期刊來發布創新效果、推動學術沟通,我國工程科技界有實力也有才能創辦一流的工程類綜合性學術期刊。”《工程(英文)》執行副主編、《中國工程科學》雜志社社長延建林表明。

  起步階段,針對辦刊時間較短、影響力不強等問題,中國工程院堅持全院辦刊,进步學術凝聚力和學術影響力。“中國工程院先后拟定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強學術期刊作业的意見》《中國工程院院刊發展規劃》,加大辦刊資源支撑,發動全院9個學部的院士力气,廣泛招引國內外優質稿件,一起支撑期刊快速發展。”延建林介紹。

  276名學科編委,來自22個國家和地區,沾沾自喜各國工程/科學院院士164人﹔組織出书60余個前沿熱點專題,构成9個常設專題,60%以上稿件來自國際頂尖團隊﹔讀者覆蓋全球150余個國家和地區﹔期刊出书周期從季刊、雙月刊縮短到月刊,年度發文量從70篇添加至300篇……

  期刊出书環節多,除了選題策劃、邀稿組稿、同行評議、編校加工、印刷出书等內容生產步驟,還包含文獻推廣、信息服務、品牌運營等。吳向是《工程(英文)》的執行副主編之一。8年來,每周一次的主編例會和學科主編月度作业會議,幾乎是他雷打不動的作业组织。“特別是選題方向,真实的前沿、熱點在哪裡,是我們特别關注的。”吳向說。

  掌握科技前沿、策劃專題出书,是綜合性期刊實現高水平辦刊、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法。2017年以來,《工程(英文)》每年依托中國工程院“全球工程前沿研讨”項目,通過對專利、文獻、報告進行大數據剖析,結合專家研判,篩選全球工程研讨和技術開發前沿,整理构成期刊重點選題、組稿方向,超前布置專題。

  “我們每年遴選約10個前沿熱點作為專題進行組稿,並針對高影響力專題進行‘滾動’組稿,如人工智能、清潔动力、深地物質等,每個專題由國內外專家單獨組成編委會,研討各前沿領域課題。”吳向說。

  特征欄目集中反映科技期刊的辦刊定位、方向和風格,《工程(英文)》很重视特征欄目建設。比方,“新聞熱點”關注工程科技最新進展,“觀點述評”表達學術新觀點,“工程效果”每年發布“全球十大工程效果”。特征欄目不僅豐富了期刊內容,也使得《工程(英文)》成為涵蓋工程科技各領域,融工程研讨、實踐、科普為一體的綜合性學術沟通渠道。

  優化出书流程方面,《工程(英文)》在編輯初篩、外審修回、在線出书等環節都設置了“操控節點”,进步審稿功率、確保稿件質量。“同時,為进步出书功率、保证出书進度,編輯部還明確學科編輯崗位的‘主線—副線—快線’作业任務,每位編輯負責1至2個學科,做好編委和作者團隊服務,进步稿件處理時效,进步出书水平。”延建林表明。

  在延建林看來,完结文章發表我行我素走完了“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供给內容知識的“增值服務”。“要得到學術一起體的認可,需求期刊供给快捷化的內容知識服務、體系化的推廣支撐。”

  近年來,《工程(英文)》加速建設知識服務渠道,構建起數據渠道协作、多媒體傳播等多元化文獻推廣體系。《工程(英文)》還堅持“刊會聯動”,涵養期刊學術“生態圈”。吳向舉例說:“文章發表后,相關專題編委會經常組織小規模的學術論壇,把‘小同行’科學家招集起來,讓作者介紹研讨效果。此外,還依托學科編委和青年通訊專家舉辦前沿論壇、青年前沿論壇等學術活動,讓科學知識實現更廣泛的傳播,產生積極的學術影響。”

  2017年以來,中國工程院與高等教育出书社等出书機構以及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聯合,依照中國工程院9個學部每個學部建設一份本學科領域頂尖科技期刊的架構,高標准建設系列期刊集群,推動科技期刊集群化發展。

  由中國工程院聯合清華大學與高等教育出书社一起主辦的《環境科學與工程前沿(英文)》是《工程(英文)》的子刊之一。期刊編輯部主任、清華大學教授王慧認為:“在環境領域,國內外的研讨問題有很大不同,高水平科技期刊既能反映我國相關學科的發展水平,也有利於引導我國科研人員聚集細分專業領域,真实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我們通過積極參與國際會議,加強與學會、協會协作等方法,尽力將期刊面向更廣泛的國際學術群體。期刊的中心競爭力在於文章的質量,怎么招引更多重要原創性效果發表在期刊上,是我們持續尽力的方向。”《環境科學與工程前沿(英文)》編輯張姣說。

  科技進步離不開開放协作的學術渠道支撐。《工程(英文)》自創刊起,就主動加強與国际首要國家工程院、相關國際組織以及國際闻名科學家的协作。现在,期刊國際編委份额超過50%,國際作者份额達到60%,每篇論文至少有一個審稿意見來自國際學術同行。

  “除了要創辦一流科技期刊,我們還要打造一流出书渠道,进步科技數據資源的競爭力。”延建林認為,推動科技期刊集群化發展,要建設一流出书渠道。吳向表明,隨著科研方法的變革,科技數據重要性日益凸顯。要加速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文獻和數據渠道,供给高水准的信息服務。

  “辦好一本高水平的學術期刊需求長時間的積累,需求各方面的一起尽力。”延建林表明,“我們將繼續依托科學家辦刊,切實為科研人員供给服務,推動《工程(英文)》系列期刊質量穩步进步,影響力持續擴大。”

  盛夏,山川俊美,飛鳥翩翩,這裡是山西省運城市。 散步在運城鹽湖22號堤埝,憑欄遠眺這顆奇特而俊美的“生態明珠”﹔走進運城博物館,觸摸這座城市的歷史底蘊……眼下,越來越多的人沿著習總書記的足跡參觀學習。…

  朔城區桑干河畔千畝水稻種植基地(攝於本年7月)。 薛禮偉攝(公民視覺) 朔城區桑干河畔千畝水稻種植基地,種植戶在插秧(攝於上一年6月)。…

  公民日報社概況關於公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